新闻中心

您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幼教动态 > 正文

二十四节气 | 处暑

发布时间:2023-08-25 来源: 点击量:

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,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150°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。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。

处暑天还暑,好似秋老虎!处暑的到来,意味着炎热的三伏天的结束。但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,名副其实的秋老虎也正式到来。处暑是收获的节气,孕育着对成熟的向往和丰收的希望

文化习俗

祭祖

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,就有开鬼门的仪式,直到月底关鬼门止,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。

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,然后竖灯篙,放河灯招致孤魂;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,架设孤棚,穿插抢孤等行事,最后以关鬼门结束。时至今日,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。

出游迎秋

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,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。处暑过,暑气止,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,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。民间向来就有“七月八月看巧云”之说,其间就有“出游迎秋”之意。

放河灯

河灯也叫“荷花灯”,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,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

开渔节

每年处暑期间,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,欢送渔民开船出海。

节气养生

处暑

饮食

中医学认为,秋季燥气当令,为秋季的主气,称为“秋燥”。由于燥邪伤人,容易耗人津液,必现一派“燥象”:常见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、舌干少津、大便干结、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。

秋燥之气以中秋为界,又有“温燥”与“凉燥”之分。如秋初久晴无雨,秋阳暴烈,属温燥性质。但无论温燥、凉燥,总是以皮肤干燥、体液缺乏为其特征。

   五行之中,肺脏属金,旺于秋季。因肺喜清肃濡润,主呼吸与大气相通,外合皮毛,与大肠相表里,故燥邪最易伤肺,引起咳嗽或干咳无痰、口舌干燥、皮肤干燥、便秘等症。因此,秋季养生应遵循中医养生中提出的“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注意护阴润燥,以养肺为先。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芹菜、菠菜、豆类等。 

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,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黄鱼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

锻炼

处暑气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,尤其是睡眠要充足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适应“秋乏”。

秋天是运动养生的好时节。择一气爽良日,不妨邀二三友人,郊游野行。或登山,或慢跑,或郊游,只要适合个人体质,皆可为之。然,秋季筋易克本,运动时不可过于激烈,避免伤筋。肝主筋,平日也可多注意滋肝补筋。

秋天,秋高气爽,适合户外运动。可根据个人的体质,做一些登山、慢跑、郊游等户外运动。

处暑无三日,新凉直万金。养生应当随着节气的改变而改变,让我们顺应天时养生,拥有健康体魄,一起行动起来吧!


上一条:“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压力情绪管理”专题学习——苏州市姑苏区大龙港幼儿园

下一条:珍爱生命 远离轻生——大龙港幼儿园防轻生心理健康宣传